有27道题,约8230个字。
兴化市板桥初中、实验中学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胡广余uhguu
第一部分选择题(12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抽噎(yē) 踮脚(diǎn) 叱咤(chà) 半身不遂(suí)
B.遴选(lián) 摒弃(bìng) 粗糙(cāo) 锲而不舍(qiè)
C.雕镂(lòu) 吮吸(shǔn) 精髓(suí) 鳞次栉比(zhì)
D.嫉妒(jí) 翘望(qiáo) 箴言(zhēn) 拈轻怕重(niān)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不久我复员了。上哪儿去呢?难道回伏罗尼士吗?决不!
B.为弘扬民族书法、摄影艺术,特举办首届《交通安全杯》书法摄影大赛。
C.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致辞中宣布,北京2008年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口号是“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D.有关专家表示,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位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B.罕见雪灾袭向神州大地,一个个雪中送炭的场面立马再现。
C. 就目前而言,南方北调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方间跨流域调水也变得屡见不鲜,。
D. 这虽是几句无稽之谈,但他听后却很高兴,拼命地钻研《美国十大富豪传》,找发财致富的门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伏其精练(通“服”,佩服)入则无法家拂士(就)
学而不厌(满足)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B.鸣声上下(忽高忽低)其两膝相比者(那)
腰白玉之环(腰里挂着)尉果笞广(用竹板打)
C.能谤讥于市朝(诽谤)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得无异乎(能够)或遇其叱咄(有时)
D.无冻馁之患矣(担心)连月不开(放晴)
百废俱兴(荒废的事业)略无阙处(完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绿色奥运是本届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是贯穿筹备、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全过程的话题。
B、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我们都亲近自然,倾听万物身影。
C、在座谈会上,五位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都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D、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
6、下面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是
蜿蜒曲折的沙底小河,顺着山脚涓涓地流着,,,,随着微风和涟漪的荡漾,宛如天真的孩子在欢笑。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④⑤D ②③⑥
①那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②花纹般的微波,在那澄清的河水上泛起
③水面可见来往穿梭般游逛的一群群小鱼儿④一群群小鱼儿,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逛
⑤嫩绿的杨柳,被夕阳倒映在水里⑥被夕阳倒映在水里的嫩绿的杨柳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38分)
一、按要求答题。(共38分)
7.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打“×”,并按顺序订正到田字格中。(4分)
⑴眩目⑵千锤百炼⑶指手画脚⑷芳草如荫
⑸风靡⑹受益非浅⑺天真无邪⑻融会贯通
⑼张皇⑽交头接耳⑾如火纯青⑿辗转反侧
8.补写下列句子。(10分,⑺⑻各2分)
⑴木受绳则直,。⑵,疑义相与析。
⑶愚者暗于成事,。⑷,秋水共长天一色。
⑸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
⑹,万钟于我何加焉。
⑺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天地。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包含了这个哲理。
(8)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可唐代诗人刘禹锡却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9..阅读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完成下列各题。(4分,每题2分)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二句中的“千朵万朵”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试加以体会。。
②“留连戏蝶时时舞”画出了一幅美妙的图景,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10. 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2分)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记者2月20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江苏是试点省份之一。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入选教材。除此之外,江苏还将积极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譬如苏州评弹、锡剧等都有望走进今后我省中小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