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20字。《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中学张江波。选自《语文建设》具有高度启发性与参考价值。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中学张江波
  个人简介
  张江波,男,山西晋城煤业集团中学语文教师。多次获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连续多年评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4年参加第一届“海威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2005年11月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突出贡献奖。2006年11月参加山西省第七届“金钥匙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笃信海德格尔之语“语言是存在的家”,反对将语言工具化。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以反思自身立场为教学前提,力避盲从与独断,教学注重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
  教育观点
  语文与“我”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始终在阐释一个核心话题,即语文与“我”的关系,这个“我”指任何与语文打交道的人。不存在脱离主体性的客观的语文。执著于“语文是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当追问“语文是什么”时,潜在的理解是,语文是可以对象化的,像自然科学一样,也可以把它做成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这种认识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盛行。西方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对语言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摆脱这种将语文工具化的倾向。海氏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1〕我们生活在语言中,是语言在塑造我们,而不是我们在使用语言。语言是我们的生存场,它不可以对象化,正如水中的鱼永远不可能知道水是什么一样。因此,对语言的把握主要是领悟式的,而非概念式的。〔2〕有趣的是,海氏的这种理解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颇为近似。有弟子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彼深山中有一枝花,自开自落,与吾心有何相干?”他答道:“汝未看此花时,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看此花时,则汝心与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3〕习惯在关系中把握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中。因此,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语文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知识,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很多人把语文当做知识来处理,如比喻就是本体与喻体的对应关系。但明白了何为比喻,却不是谁都能创造有生命力的比喻,有生命力的比喻是以对宇宙与人生有深刻的感悟为前提的。如“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离开了作者对生命消逝方式的体会,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比喻。又如“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离开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样的比喻也不会产生。很多人在学了诗歌之后,津津乐道借景抒情,但离开了对“枯藤、老树、昏鸦”等所蕴涵的自然与人的关系的领悟,谁也写不出杰作《天净沙•秋思》。事实上,如果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