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广东省广州培才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二期中测试卷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选修试卷
版本:
粤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29 KB
评级:
时间:
2008/5/15 14:57:40
下载:
本月:1 总计:43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21题,约7820字。广州培才高级中学2007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选修二)
(问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卷(共63分)
一、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2题(12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
李德顺
①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②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③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做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④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⑤实体性理解的最大误区,是容易将“存在”和“意义”(价值)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导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简单、抽象、凝固的态度对待它们的价值,从而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⑥所谓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的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想像处理烂苹果一样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实际上却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不从系统整体和根本上看问题,只想就一个个具体现象分别做处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处理得干净的。
⑦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用于传统文化则是:对于历史上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重点思考“我们怎样对待”。
⑧ 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其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不要把它们看做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
⑨然后,要把重点放在我们自己的今天、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
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不是口头上的)“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11)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绝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 (选自《北京日报》 有节删)
1.文中第6段,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2.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12分)
文化遗产问题(节选)
张中行
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会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高中语文选修二第三单元教材说明及复习资料 粤教版
2006-2007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二第四单元测试卷 粤教版
广东省阳春一中2006-2007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二第三单元测试卷 粤..
广东省深圳市远恒佳教育集团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06-2007学年度高..
广东省深圳市松岗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二传记散文单元..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