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9张。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歌的情感。并配合鉴赏实例。另有教案一份,约4180字。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歌术语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代诗歌了,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叫意象?意境又是什么呢?
(请学生说说对此的理解,然后教师举例总结)
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问: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带有作者的感情吗?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下雪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江山”、“井”、“黄狗”、“白狗”这些都是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空山、明月、清泉、松、竹、浣女、渔民,这些都是意象。
这些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图画:山中秋雨过后,一片清新,洗衣女笑语喧哗着回家了,而渔民们则趁着月色打渔去了。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勤劳的山民,多么清幽宁静啊!这就是作者所展现的意境。
整首诗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二、理论指导和实例鉴赏
(一)理论指导
1、什么叫“置身诗境’呢?请同学们阅读P22。
明确: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