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550个字。
  顺德一中大良校区2008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五大题,10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能超过120分。
  3. 本试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在答题卡作答,不能答在试卷上。
  4. 其余事项见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痛(zhì)    讪笑(shān)    B.哺育(pǔ)      濒临(bīn)
  C.雄雌(cí)      倜傥(tì)      D. 澎湃(bài)     咀嚼(jǔ) 
  2.选出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犯罪分子挺而走险,光天化日抢走了价值近四百万元的奥运金条和纪念币。
  B.你的棋术实在高明,我只有甘败下风。
  C.模拟考试结束后,同学们迫不急待地打听自己的考试成绩。
  D.北京国际车展上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车型,真让人眼花缭乱。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农村减负不仅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减轻了农民的思想负担,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真是一举多得。
  B.随着高考和中考的日益临近,国内各种复习资料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C.缅甸遭受热带风暴袭击,顷刻间天翻地覆,不少建筑纷纷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D.西方的一些媒体故意歪曲报道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对无辜平民在暴乱中的伤亡却闭目塞听。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她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B.能否研制出手足口病疫苗,是治疗和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C.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5至10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详细地)B.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C.未果,寻病终(寻:寻找)D.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6.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为”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武陵人捕鱼为业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7.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就要他一起回家,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D.“闻之,欣然规往”(听他说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8.选出对“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正确的一句。()
  A.(渔人)找到了其它的船,就扶着船顺着原来的路回去了,处处做下标记。
  B.(渔人)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C.(渔人)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了,并且记下路上的标记。
  D.(渔人)找到了他人的船,就扶着船朝着原来的路回去了,一路上处处做下了记号。
  9.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自然段详细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结尾处又加上刘子骥这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说明桃花源的故事是真实的。
  B.这篇文章以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来写的。
  C.“咸来问讯”、“便要还家”、“皆出酒食”这些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真挚古朴,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D.“遂迷,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这样写既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惆怅,又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桃花源记》既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可谓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B.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C.语言非常精练、准确、生动,词藻华丽,讲究文采,追求形式上的整齐。
  D.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这就使情节曲折回环、悬念环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