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70字。
  让学生走进诗情画意
  ——《乡愁》说课设计
  盛兴中英文学校语文组  伍玉兰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身栖孤岛的游子的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显然,编者把《乡愁》作为一篇精读课文安排,其意图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掌握诗歌欣赏的要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由于现代社会通讯的便捷,初一学生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诗歌的意境领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的运用   
  本课用一课时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自主建构而获得的。《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景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情景体验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通过生生互补的联想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模块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2、学生回顾写“愁”这种感情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导语:“愁” 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由于交通不便,时空阻隔,或者人生际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