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6张,教学公开课课件,教学思路新,抓住重点,拓展比较,并配有教案和音频材料,适用,效果好!
《青玉案 元夕》教案
主备:阜宁县明达中学 张丽华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托寓手法的运用。
3、鉴赏这首词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交代创作背景。
辛弃疾屡排斥后,借元夕所见以自述怀抱。
二、读作品
三、赏析词文:
1.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元宵节的盛况的?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概括:
上阕:元宵佳节空盛况
下阕:万人丛中觅情人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作者词中的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而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词中连用两层衬托来写人的。
四、鉴赏写作目的、艺术特色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品格。
2、本词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