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510字。福建师大附中2008年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它包含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三者是个统一体。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包括每个人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对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它不仅包含诸如“教师能公平地对待学生”这样主观方面的公平,而且还涵盖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有形投入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公平。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从实质上说,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以示平等,而是在教育结果上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需求的人才类型;不是人简单的、某一方面素质的平等发展,而是综合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是统一标准、千人一面,而是在具备了基本的知识、能力、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个性潜力得以正确对待与评价,并得以充分挖掘。因此,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一种实质性的公平,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由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供给量严重不足,这已上升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一种资源性和体制性障碍。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可以统一起来,具体表现为,教育质量涵盖并体现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三种状态中,三种公平的实现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我们把这种命题关系称之为“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教育公平”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表现。B.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个统一体,它们也是教育公平的组成部分。C.体现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每个人享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公平。D.能在教育结果上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需求的人才类型是实质性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其中一项内容是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B. 因为教育过程公平既包含主观方面的公平,又包含客观因素的公平,所以它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
  C. 教育结果公平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其衡量标准是“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D.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指的是让教育质量涵盖教育公平,让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二者是有机的整体。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