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30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安徽省临泉一中  武器要
  一、 教学目标:
  1、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 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 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检查预习:
  1、 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 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 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 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 应如何理解?
  ⑥、 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