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60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2.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3.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5.蕴藉    
  6.付梓    7.尺牍    8.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