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80个字。
《安塞腰鼓》学教练一体化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及相关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设置课型:品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理解词语的意思:
晦暗:huì在文章中的意思为“迷惘、糊涂”。
冗杂:rǒng复杂
恬静:tián安静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事物好到了极点。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瞳仁()亢奋()羁绊()
山崖()冗杂()烧灼()
磅礴()淋漓()戛然()
闭塞()束缚()
2.给下面形近字组词。
★相关资料
1.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关于“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文艺表演。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欲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结构及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内容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文章中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赞美的语词,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的热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使人叹为观止。”表现作者对黄土高原人们性格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