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高考复习古代诗词鉴赏练习2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171 KB
评级:
时间:
2008/6/2 8:00:13
下载:
本月:1 总计:51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40题,约21140字。[鉴赏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
(答:第一句是远望,第二句是近看。共同感受是令人望而生寒。)
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答: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水到渠成,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
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解说]
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此诗作年不详。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战士英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还在梦中思念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称道。王世贞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鉴赏练习]
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
(答:“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
发征夫泪!
【注释】
①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解说】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其词具有婉约与豪放两种情调。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24)任陕西住略安抚使兼知追州,守边四年,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去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特异的秋景;而边境的荒芜凄凉自在不言中,战地情势的紧张危急自可深切感受。下阕重在抒情。浊酒一杯,怎消得家在万里之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愁。但“燕然未勒”,要取得胜利,谈何容易,还乡之计更何从谈起。耳闻羌笛悠悠,目睹白霜满地,更添愁思无限,使人夜不能寐,将军因此而熬白了头,征夫也因此潸然泪下。
【鉴赏练习】
1、 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 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
捣练子①
北宋 贺铸
砧面莹②,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注释】
① 此调一作《杵声齐》,因词中有此句而得名。 ②砧:捣衣石。
【解说】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外有征夫,内有怨女,这是封建兵役制度下产生的社会现象。这首词从怨女的角度,展示了一幕人间悲剧。一位征人的妻子年复一年的捣衣,以至捣衣石都被磨得光莹平滑,她与同伴那熟练默契的合作,那一记记有节奏的杵声,倾注了她多少艰辛,多少思念。而就在寄征衣的一刹那,不禁泪随墨下,因为丈夫还在万里之遥的玉门关的西边,归期渺渺,生死难卜,相见无日。
【鉴赏练习】
1、联系上下句的内容,理解“捣就征衣泪墨题”的意思。
(答案:这一句道破题旨,点明捣就征衣的目的是寄给远戍边关的丈夫,但在想写姓名,家书之际,想到丈夫远在万里之外,归期渺渺,生死难卜,相见无日,不禁愁肠千转,泪随墨下。“泪墨题”三字,包含了她的无限辛酸苦痛。)
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末两句“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与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泰山,行人更在泰山外”、李逋《今思》诗“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高考复习宋词鉴赏练习 通用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21 苏教版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15 苏教版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14 人教课标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通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练习49 通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练习讲评ppt 通用
高考复习古代诗词鉴赏练习1 通用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13 粤教版
高考复习古诗鉴赏练习7 通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