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小题,约7780字。
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段考复习题2008.4
班别 姓名 学号 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1) 6(2) 7 8 9
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注:选择题答案填到上面的表格中)(4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寥落(liáo ) 皲裂(pí) 缊袍(yùn ) 衔觞(shāng )
B、容臭( chòu ) 汲汲( jí ) 唳天( lì ) 经纶( lún )
C、黔娄(qín ) 箪瓢( dān ) 骈死( bìng ) 一石( yí )
D、嗜学( shì ) 媵人( yìng ) 干戈( gē ) 缥碧(piǎ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沿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 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能 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 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 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 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 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3、下列句中画线短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3年举世瞩目的大事,更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B 人总有一天会衰老,变得老态龙钟.
C “宏志班’的学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学习上.
D 在这次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产品包罗万象,琳琅满目.
4、 选出各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3分)
A、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C、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②亲戚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①益慕圣贤之道 ②策之不以其道
5、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 (3分)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6、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
(1)、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 ) (3分)
A 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 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 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 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原因是“物以稀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 (3分)
A 每当想到藤野先生的严厉、严慎,就不得不努力写作。
B 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想起先生的希望与教诲,便从中得到鼓舞,英勇地去战斗。
C 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回忆起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好意思不努力写作。
D 藤野先生的照片像一个先生临督着自己去努力写作,同“正人君子”之流斗争。
7、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 ( )(3分)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⑵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⑶在没有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⑷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A.比喻 引用 排比 拟人
B.拟人 反语 比喻 比喻
C.比喻 反语 比喻 拟人
D.拟人 引用 排比 反语
8、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9、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10、下面是一段对话,请认真体会,写出你的发现和感悟。(3分)
员工:“老板,你从来没有批评过我,怎么现在突然要辞退我?难道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老板:“我批评过你,但你没有注意。而且我发现没有人敢批评你,所以你应该离开。”
感悟:
(3分)
11、用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2)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