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50字。
12、面对苦难
普宁华侨中学秦淑珠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
2、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哲理和语体之美。
3、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乐观和坚强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探讨把握全文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哲理和语体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谈苦难;了解作者;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记得的关于苦难的名言。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不过没有人报考罢了。----高尔基
◆苦难是勇者的进身之阶,是弱者的万丈深渊。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我们要用笑脸和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来迎接一切的不幸。----鲁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在苦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周国平的《面对苦难》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二、作者简介:
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196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他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著译过《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人与永恒》、《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著译。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著作主要有:《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风中的纸屑》、《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文集》等。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三、认认这些词语:
字音:凸(tū)现沉溺(nì)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