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630字。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高一语文李增花
  三维目标:
  1、练习把事件叙述清楚
  2、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并有意识地在叙事时掺入抒情和议论。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兴波澜常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常用使文章兴波澜的方法来叙事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老太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都是贼,偷的蟠桃献母亲”,纪晓岚的这幅对联可谓一泼三折,在当时可谓是语惊四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写记叙文也应写出一点波澜。
  2、怎样使文章有波澜呢?
  明确:(1)悬念。按照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的说法,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人有一种好奇和“求知”的本能,越是迷惑不解的事物,越想探究出个究竟。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2)抑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
  (3)对比。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可能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
  (4)巧合。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偶然性的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5)意外。让事情的发展和结局超出读者按一般经验或推理所可以做出的估计和料想。也就是说,读者由前面的情节看到的故事只应向某一方向发展或了结,但到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或变化,竟然向读者未曾想到或估计到的另一方向发展,出现的是出人意料的另一个结局。
  (6)意识流动。文章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来刻画形象,反映生活,传达主题。意识,指人的感觉、想象、联想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意识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通过人物意识的流动,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折射现实生活。
  (6)练习三篇例文,找到文中的技巧。
  4、试写一片段,引导同学把几种写作技巧结合在一起。
  例文:捎
  韩风
  他要出国,人没出外贸局的大门,这消息便不胫而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