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560字。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详解)
  语 文
  广东佛山高明   高勇
  一、基础部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卓(zhuō)著  质(zhǐ)量  褒(bǒo)义词  因噎(yē)废食
  B.比较(jiào)  恫吓(hè)  着(zhuó)重号  熠熠(yì)生辉
  C.处(chù)理  恪(kè)守  瞭(liào)望哨  刚愎(bì)自用
  D.供(gōng)应  参与(yǔ)  骨(gǔ)子里  装聋(lóng)作哑
  1、【答案】B
  【答案解析】ACD三项中均有错误,下边各项中的注音为纠正后的正确读音。A. 卓 (zhuó) 著 质(zhì)量 褒(bāo)义词 C. 处 (chǔ) 理 瞭 (liào) 望哨 D. 参与(yù)
  【命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点是“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准确读音,如卓 (zhuó) 著、质(zhì)量、褒(bāo)义词 瞭 (liào) 望哨、参与(yù),都是声调出现错误。另外,也考查了一个多音字“处”,处 (chǔ) 理,还有一个常见音“chù”。湖北省今年的这道考题,提醒我们,一些地方习惯性发音不准的字,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及时更正,提高普通话水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鹄之志  如愿以偿  一偏概全  归纳演译
  B.冥思苦想  自行其事  风姿潇洒  烟波浩荡
  C.气喘吁吁  相辅相成  匪夷所思  安分守己
  D.蛊惑人心  一愁莫展  鼎力相助  面容安详
  2、【答案】C 
  【答案解析】 A.“归纳演译”应该是“归纳演绎” B.“自行其事”应该是“自行其是”D.“一愁莫展”应该是“一筹莫展”
  【命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点是“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主要考查“形似字”的辨析,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偏旁的变化推测字的含义进而掌握它的运用方法。本题还涉及到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同义异形词,B项中“丰姿潇洒”也可写作“风姿潇洒”;二是音近形异词,A项中的“归纳演译(绎)”,B中的“各行其事(是)”,D项中的“一愁(筹)莫展”。注意到这两点就可越过命题陷阱作出正确的选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B.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C.双塔镇医生王东东为了敛财,公然宣称注射他的免疫球蛋白即可预防EV71疫病。
  D.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3、【答案】A
  【答案解析】“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句中应用“不由自主”。 “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宣称”: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 “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
  【命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点是“正确使用词语”,主要从词语适用对象、感情色彩和词义角度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目的在于告诫学生对于词语,除了准确掌握其含义之外,还要掌握某些成语的褒贬色彩,进而了解它的适用对象,做到运用准确、得体。A中“情不自禁”对象主要用于感情,不用来形容动作“颤抖”。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见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B.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C.艾滋病(AIDS)是一种传染病,其病毒通过性接触或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侵入人体后,使人体丧失对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D.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4、【答案】C 
  【答案解析】A项中的“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错,数字减少、缩小,只能用分数、百分数,不能用倍数。 B项属于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不管---都”领起的内容,都从属于“他”,“他”提到前边才合适; D项属于不合逻辑。“拚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可将“体育”改成“文体”。
  【命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点是“辨析病句”,主要考查了数据的不规范使用、语序错误、分类不合乎逻辑几种病型。数字增大可以用“倍数”,减少、缩小只能用分数、百分数表示,这也是日常表达中常常可以见到的类型。关联词语使用中,主语是放在关联词语前还是放在它们后边,也常见错误。主语总领全句,前后都是同一个对象时,主语放在前边;前后不一致时,分别放在相关的关联词后边。分类不合逻辑也是常见病型。这类题只要把握住不同类型不能“混居”,就容易发现并修正了。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B.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丁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江滩。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D.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5、【答案】D
  【答案解析】:A项中一句话中有了两个冒号,造成关系不明,层次混乱。“两个主题” 后的冒号可以改成逗号。 B项句末句号应该在引号外,总管全句。 C项“扶贫吗”后边要用“?”“哈哈”后边可以使用感叹号。
  【命题思路】:该题主要考查了冒号、问号、引号的用法。冒号在使用中,不能乱用,一个分句中,不要出现两个冒号,否则容易造成两级解说,关系混乱。引号涉及到句末点号的准确使用,完全引用时句末句号才能放在引号内,部分引用时只能放在引号外,总管全句。这也是高考标点常考的类型。问号的考查,在近几年也多次受到青睐,就是在我们的学生习作中很容易见到。连续发问,属于同一话题的,只需要在最后一问结束后打上问号。在平时的使用中也需要注意这几种常见错误类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