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24张,教案约3870字。
  《杜甫诗三首》
  一 、教学建议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春望》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石壕吏》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判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感悲痛。
  教读这三首诗,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体会感情,领悟诗人的构思艺术,品读《望岳》深远的意境、《春望》深沉含蓄的诗风、《石壕吏》巧妙的构思和精练的语言。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古诗五步教学法、诗歌境界教学法。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使学生正真成为鉴赏的主人,使鉴赏富有个性。
  二、教学案例
  1、教学背景分析:
  《杜甫诗三首》是人 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2、整合思路: 
  本课应运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穿插,首先在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其次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最后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多媒体应运与分析
  一、激趣导人: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应用:
  出示有关诗句。
  分析:此环节以杜甫图像为背景,配以文字与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走进作者作品;
  1、杜甫简介(学生收集资料、交流)
  2、创作历程简介
  3写作背景分析(学生收集资料、交流) 应用:
  1、出示杜甫简介
  2、出示杜甫创作历程简介。
  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