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650字。
  刺客列传
  淮安市钦工中学马骐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词和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主动探究,不预设答案,强调言之成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 学习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
  2 通过本文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荆轲在危亡关头不甘失败、背水一战的奋斗精神。
  【教学设想】
  在理解课文大意和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重点赏析“荆轲刺秦王”这一部分,把握司马迁人物刻画艺术。
  【课文分析】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关于荆轲的故事,重点叙述了“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教学课型】分析赏析、研讨归纳、布置课余思考。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和重点的字词圈划出来。
  【课时安排】四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信条,而历史上有一部分人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那我们来认识他。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朗读课文,疏通课文
  1、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