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50个字。
《观沧海》教案
【教学构想】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他的组诗《步出夏门行》,属古乐府诗,写于东汉建安12年(207年)秋天。当年夏历5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7月出?龙塞,9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
陶渊明的《饮酒》,是一首五言古诗,是作者《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全诗以归复自然为宗旨,以即事即景的叙写,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他远离世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作者躲避社会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这两首诗表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个人抱负和那个时代的文风有关。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诗人感情;引导学生自行搜集有关资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加强朗读训练,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体会诗人感情。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积累理解名句,背诵全诗。
3、学习和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优美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朗读,培养语感,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再创造的热情。
【教学安排】
1、本教学安排两个课时。
2、布置预习,搜集相关资料(作者经历、写作背景材料等)。
3、第一课时:预习交流,训练诵读,自主合作学习诗歌。
4、第二课时:课堂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背诵默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今天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曹操的具有恢宏壮丽之美的《观沧海》;另一首是陶渊明的具有清新脱俗之美的《饮酒》。这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学习古诗,一定要重视朗读。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人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我们要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情,积累诗歌名句,提高文化修养。
2、预习交流
学生反馈有关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3、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全班齐读(教师提示划分古诗节奏的方法)
4、学生自由发言
体会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3-5人发言即可,教师不必作归纳)
5、小组活动
讨论以下问题:
①《观沧海》中诗人笔下的大海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用语言扩写诗人所看到的大海景象。
②两首诗描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各自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找出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并加以理解。(给各组分配任务,让小组成员充分展开讨论,并指定专题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