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70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海的女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惜时、相思主题以及表达这种主题的相应的抒情模式。
(2)具体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提高鉴赏能力,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古人望月相思以及探索人生宇宙哲理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交融。(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惜时——相思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下面就请大家伴随着《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朗诵(师生)
三、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其作品今仅存诗两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相思之情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