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720字。
  家
  Szpji2003
  背景知识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辉、比金等,巴金是他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3年,考入东南大学附中班。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翻译了廖抗夫的《夜未央》并完成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12月巴金离开法国回到上海,工作之余到南方和北方去游历,写下了大量的游记散文。“九•一八”事变后,巴金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灭亡》的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描写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砂丁》《萌芽》(后改为《雪》),另外,还出版了多卷短篇小说和散文集。1934年秋巴金来到日本,创作了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稳健平和。1935年回国到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编辑了《译文丛书》、《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巴金在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辗转,从事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第四病室》、《憩园》、《寒夜》等。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曾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联合会第三及第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等职,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与作家靳以联合创办了大型文学期刊《收获》。文化大革命中,巴金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遭到残酷迫害,失去了爱妻萧珊。但他坚持创作,1973年起开始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文革”结束后,巴金对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以自己为解剖对象,创作了五卷《随想录》《随想录》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真诚、沉重、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小说创作中最为著名的是反映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励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家》是时代的产物。1919年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思想震动,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大幕。在新思想的熏陶下,年青人在健康成长,新旧思想的冲击反映在个人身上时形成分裂性人格,与此同时,旧的思想、观念的腐朽性也日渐暴露并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家》展示了二三十年代青年复杂变幻的思想情绪,充满了渴望变革的亢奋焦灼的激情。作者把一个大的时代影响浓缩到一个大的家庭中来,通过对《家》中几代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概况和社会发展的脚印。
  巴金开始构思《家》时,曾设想为这部小说起名叫《春梦》。1931年初,上海《时报》邀请巴金写连载,动笔时巴金忽然觉得《春梦》这个名字欠妥当,因为他感到自己笔下是“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所交织成的生活之激流”,因此又决定将小说的名字改为《激流》。1931年4月18日起《激流》在《时报》上正式与读者见面。但就在小说开始连载的当天,小说中主人公的原型――巴金的大哥李尧林因破产服毒自尽了。这对巴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反抗情绪,集中向旧家庭发泄,虚构了一桩桩血案,更加义无反顾地攻击专制主义。《家》在《时报》上共登了246期,计39章。1933年5月,开明书店为《激流》出了单行本,发行时正式改名为《家》。《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作品所反映的是这样的一股生活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文本速览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成都,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在他下面是五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子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