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20字。
《论语十则》课文精讲
【学习指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资料
1.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二、字词储备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ɡ)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2.重点掌握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⑦见贤思齐焉。
⑧士不可以不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