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040字。
第四单元总复习 精讲精练
【重点难点提示】
1.体会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绘其它艺术形式。
2.学会准确把握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3.接触自己所不熟悉的艺术形式,尽可能了解它们,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作者描绘景物都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色?
2.作者描绘景物时运用了一些比喻句,试从中找一两个进行简要分析。
精析:
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要能准确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还要注意描绘的景物特点前后一致,使之融为一体。调动多种表现手段,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
答案: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同步达纲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1)行辈________
(2)不惮________
(3)亢奋________
(4)烧灼________
(5)惬意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口头(chán)_____
(2)变(huàn)_____多姿
(3)(hōu)_____声
(4)惊_____(hóng)
(5)_____(fú)水
3.选字填空。
(1)揣 踹 湍
A.( )测 B.( )门 C.( )度 D.( )流 E.( )一脚 F.( )急
(2)掐 陷
A.( )害 B.( )算 C.沦( ) D.( )头去尾
(3)遣 遗
A.派( ) B.( )留 C.( )失 D.( )散 E.( )弃 F.消( )
(4)岗 冈
A.山( ) B.( )哨 C.( )位 D.( )峦
(5)狠 恨
A.( )毒 B.( )事 C.( )心 D.怨( ) E.悔( ) F.( )命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明作用。
(1)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浦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原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修辞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有一天,我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莎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那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修辞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修辞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词填空。
(1)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________(A.制下;B.制定)本法。
(2)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