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50字。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如东高级中学 杨何)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
2、 感受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对祖国复兴的渴望。
3、 把握诗歌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结合背景,感受诗人报负难以施展的悲愤心情及其所采用的手法。
教学步骤:
一、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进士,后来长期在各方镇为幕僚,武宗会昌以后,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年间回长安任职,官至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
杜牧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兼名学者,著有《通典》二百卷。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
他在中进士后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当上州官。因此,他时常又感到失望,四十四岁时在池州刺史任上,还发出“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春末题池州弄水亭》)的牢骚,任州官以前,更是以落魄公子、风流文人的身份,流连于酒市妓楼。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式的放荡形骸,所谓“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上李中丞书》)式的懒散颓废,与他心中时时想参政治世的雄心壮志,正好完整地表现了杜牧的心灵。
二、 背景及解题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马嵬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 疏通诗意
1、 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欣赏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