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10字。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授课人 温屿
  课题 一草一木总关情——托物言志诗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用“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师引导点拨,共同归纳,形成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咏物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
  重点 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一.导入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其实从古到今我们与自然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在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我们也在大自然渐渐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许多文人墨客在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托物言志诗的殿堂,去解读别样的人生。
  二.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⑴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