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90字。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选修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jianlanyuhong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关于孟子
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他的经历和孔子很相似。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关于《孟子》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沛然(pèi)嗜杀(shì)枯槁(gǎo)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