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字。
《范爱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通过几个片段叙述人物一生的方法,了解人物的特点及情感。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旁批引发思考,根据注释了解背景,通过阅读《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深入了解人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探讨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意义及其成因,触摸范爱农及作者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了解课文组材与剪材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及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态,了解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阶段
1、 通读全文,梳理字词。
2、 搜集与《范爱农》有关的背景资料。
3、 通读旁批,提出问题。
二、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1、 评点学生预习作业,针对问题进行修正。疏通文字。
2、 交流搜集到的与《范爱农》有关的背景资料,介绍《哀范君三章》。
(1) 绍兴起义
(2) 辛亥革命
(3) 徐锡麟、秋瑾、王金发
3、 具体研读:作者围绕范爱农一共写了几件事?学生对事件进行概括。
四件事:同乡会争执、酒楼叙旧、报馆案风波、范爱农之死。
4、 深入思考:报馆案风波与范爱农并无直接关系,为何要写?
(1) 展现范爱农的真实生活环境。
(2) 为“同乡会争执”中范爱农的冷峻作解释。
5、 布置作业:概括范爱农的性格;回忆比较《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与本文传递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1、 通过一、二、四件事讨论范爱农的性格特点,抓住他的“冷”与“热”。
“冷”:外表冷,冷静理智,对问题认识深刻,态度决绝。
“热”:内心热,对朋友情感深厚,对社会有极大热情。
通过具体语句研读:学生读课文,说理解。
2、 深入思考:四个事件分别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历史背景对于我们理解范爱农有什么意义?你认为范爱农之死是自杀还是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