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背诵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瑯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后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出身贵族,司徒王导之侄。少有美誉,为人任性率真,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曾任右军将军职,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以骨鲠称”,素有济世之志,针对当时东晋“外不宁内忧以深”的局面和士大夫崇尚空谈的风气,多次上书权贵重臣,提出不少“暂废虚远之,怀救倒悬之急”的见解,但多不见从。晚年称病去官,与东土之士尽山水之游,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南朝梁武帝称其“字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后人誉其为“书圣”。王羲之也长于诗文,论者称其书扎有远见卓识,但这些成就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真迹已随唐太宗埋葬昭陵,传世的几种均为唐人摹本。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阴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及王、谢子弟等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各抒胸怀,事后这些即兴诗作编为《兰亭集》,王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写下了《兰亭集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通篇着眼死生二字,直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文章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深挚。全文偶有骈句,但毫无拘谨呆板之气。
[赏析]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