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10字。
《送董邵南序》《曾黎安二生序》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以”“为”“适”“谢”“恶”等词在文中的用法。 
     2、了解“爱惜”“利器”等古今异议词在文中的用法。 
     3、体会文章通过抑扬转折的笔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四、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五、学习过程: 
     1、导入:序,赠序。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形成于唐代。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以卓越的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董邵南,韩愈的朋友,是当时一个正直而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多次举进士不第,为谋出路准备到藩镇割据的河北。  
     2、默读、指名朗读课文: 
     ①、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夫以子之不遇时 矧燕赵之士 恶知出而仕 彊(qiǎng抢):同“强”,勉力。矧(shěn审):况且。 
     ②、读句子,注意节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在课本上做标记。熟悉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尝试翻译。 
     4、试译课文,质疑: 
    (1)“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 ?①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②怀抱利器  ③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2)第二段中作者根据什么得出董生前往“未必合”的结论?前段言“必合”地;第二段说“未必合”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学习与评价》p150) 
    (3)本是送人赴燕赵,为什么文末托对方晓谕燕赵之士出仕? 古人评韩文“如潮”,言其行文陡起行文陡起横生、波澜曲折,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4)本文的主旨?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就劝其入朝廷效忠(《学习与评价》
  p150) 
  5、赏析: 
  董邵南,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