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40字。
必修一第四单元古代诗歌分类赏析训练
广东顺德一中高中部姜勇军
一.失志伤时诗
多抒写失志和伤时之感。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情感上多体现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屈原《离骚》《涉江》、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等皆属此类。
鉴赏指津:
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古代不少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尤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如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期,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时期等。理解这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进而领悟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拓展练习:
(一)阅读《渔父》完成1-3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屈原:
渔父:
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 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
3、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皎皎”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二)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10题。
屈原作为楚国的名门贵族,“出则应对诸侯”,而以“博闻强记”著称,自然首先会受到这种外来的影响。他虽是南方人,老子和庄子的同乡,但其思想的主流却是北方的“儒”学。他的许多言论,简直同孔子、孟子、荀子无异。他尊崇尧、舜、汤、文、武之道,主张“依前圣而节中”,想要“就重华而陈辞”,他认为“孰非善而可服”。他把“美”与“善”混为一谈,而与“恶”相对待,致力于“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本”。凡此种种,都是很正统的儒家思想。即使儒家内部由于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的分歧(或侧重“仁”、“义”,或侧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