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10字。《雨巷》教学设计
  西安航天中学    闫英杰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肥沃的诗歌土壤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朗诵,品诗意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