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70字。
  教学课题   高考语文议论文如何分解论点
  教学目标 1. 学会分解论点
  2. 了解分解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如何对论点进行分解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总说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平时习作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
  二、分析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具体而言有以下分解方法:
  一、并列分解(并列式分解)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1、并列分解“是什么”
  2、并列分解“为什么”
  3、并列分解“怎么样”
  1、并列分解“是什么”
  分解“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就其内涵而言。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二是就其外延而述。如2006年辽宁话题“肩膀”可扩展为三个分论点:
  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练习:
  构思《阅读是一种孤独》的分论点。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2、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练习:
  07辽宁卷《我能》
  我能俯地,我发现了敌人。(侦察兵因眷顾自己曾经的辉煌,相信“我能俯地,我也能侦察到敌情”,因此,在俯地期间,他心生“我能”之芽,挽回了那个不堪设想的结局。)
  我能受挫,我积累了经验。
  我能不顾一切,我挽救了自己。
  我能
  浮云为风能走,绿水为雨能流,世间万物都在纷纷扰扰中吟唱那首永恒的歌谣:我能……
  采撷过《千手观音》中邰丽华的翩跹舞姿,聆听过《花开有声》中刘南飞的悄然倾诉,我们读懂了他们心中的那支名为《我能》的歌。
  我能俯地,我发现了敌人。据说,有一个侦察兵,因为触犯了军纪,被上尉罚俯地三天,可意外的是,第二天清晨,大家发现他笔直地站在上尉的门口,右手做着敬礼的姿势,一动不动。……之后上尉饶恕了他,因为他将功补过,在俯地的时候,他觉察到了敌军的入侵,及时的报告了上尉,上尉采取了救急指挥战略,拯救了全营,侦察兵因眷顾自己曾经的辉煌,相信“我能俯地,我也能侦察到敌情”,因此,在俯地期间,他心生“我能”之芽,挽回了那个不堪设想的结局。
  我能受挫,我积累了经验。牛顿在物理史上有过他的垂青,他一生做过太多的实验,也摔碎过不少的实验器材,当他着手第一千个实验而稍感庆幸的嗅到成功的火花时,这一点星光之火终究还是被现实给熄灭了,就这样他被命运的武将戏耍了一千次,可他仍面露微笑地说:“这是上帝在让我积累经验,炼就我的意志。这个实验,我能行。”这样,他终于在一千零一次成功了他的实验。
  我能不顾一切,我挽救了自己。在一次战争中,将军看到远处飞来一枚炸弹,在大家都卧倒的时候,可旁边还有一个小战士在那傻傻地站着.看着那火速飞来的炸弹,将军奋不顾身扑向了那个小战士。一声巨响之后,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都积满了尘土,就在他们起来扑打身上的尘土时,将军发现自己刚才驻足的地方已经成了一个大大的弹坑。这是一个命运的偶然,但这更是“我能不顾一切”的必然。
  瞧,他们做的事情,不一定惊天地、泣鬼神,但这些事情确实感染了我,想必也让玩索人生的你有所思考吧。对,他们做的只是一种“我能”的自觉行为.他们能的他们做了,仅此而已,但却利人利已,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我能,我就迈出了通向目的地的第一步,哪怕步子并不大,但这也被叫做速度;只要我能,我就缩短了与目的地的距离,尽管长度不极为可观,但这也被称为前进。
  3、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练习:
  构思《爱,用心来传递》的分论点。
  请露出笑容,把心澄净清澈,用真诚传递爱的心志。
  道一声礼让,把心放宽飞翔,用宽容传递爱的感情。
  请伸出双手,把心焙烘加热,用帮助传递爱的信号。
  电磁波时刻在我们的身边穿行,可是我们的心却捕捉不到;光纤线路密集地在我们的脚下穿梭,可是我们却融摸不到。电磁波与光纤在传递着无尽的信息,为何我们却无法接收?
  因为活生生的我们有着炽热的心,冰冷的死物却不能把爱传递。是的,无情的事物只能传递冷漠,爱的传递需要我们用心去搭建桥梁,让温暖源源不断地涌动,在你我之间,在人与人之间。
  请露出笑容,把心澄净清澈,用真诚传递爱的心志。是否有想过,传递竟是如此简单?不用兴建电缆,不用高筑电闸,仅仅是真诚的一个笑容,温暖的一声问候,紧紧的一个握手,就能把爱撒播于别人心上。德兰修女用她慈祥的笑容告诉我们,她那传递于各个阴暗的爱,如此温暖直接。她微笑地拥抱艾滋病孤儿,慈祥地问候贫民窟的妇女,没有鄙夷,仅仅是真诚的眼神,就传递了无尽的爱意。还记得刘少奇与挖粪工人的一次紧紧的握手吗?那无尽真诚的紧握,胜过了无数金钱的奖励,因为它传递了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一声鼓励与珍爱。用真诚传递爱意,纯洁无瑕,感人心脾。
  请道一声礼让,把心放宽飞翔,用宽容传递爱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就如核磁场,太紧太密会互相排斥,给各自一点空间,却能互相供给无穷的力量。爱的传递也一样,父母爱着子女,却不能用无穷的拘束来把爱传递,用无比的严格把爱传导。试着宽容,爱其实就在那无形的缝隙中渗透。张良退墙让邻里三尺,蔺相如藏车避廉颇几段,都是宽容在传递着无形的感情。邻里之爱,同僚之心,在宽容的搭建下,无限温暖。
  请伸出双手,把心焙烘加热,用帮助传递爱的信号。或许只是弯身为别人的一次拾捡,或许只是抬手为别人的一次取物,或许只是为希望工程捐款,只是为“手拉手活动”捐物,爱其实就在不言中传递。助人有多难?只是一举手一抬足;传递有多难?只须一颗助人为乐的心。
  爱,需要用我们的心来传递。笑出真诚,做出宽容,伸出援手,爱在我们心中的桥梁轻轻走过。
  二、递进分解(递进式结构)
  1、按议论步骤递进
  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环环相扣,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这其实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全面详细的写作。还以话题“人生的加减法”为例,可以这样分解:
  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
  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
  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练习:
  以“诚信”为例,按照递进式分解论点。
  -----什么是“诚信”?
  ------为什么需要“诚信”?
  ------怎么做到“诚信”?
  2、按论点内涵递进
  这是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话题“问”,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才能真正发现真理,是问的目的。
  文章从“问”的三个方面“好问、敢问、会问”层层递进展开,由基础到发展到目的,逐层深入地解开“问”的道理,论证严谨有力。
  练习:
  分解《诗意地生活》(07湖南卷)的论点。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干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三、辩证分解(对照式结构)
  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即事物的反面,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方能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可以是分论点的对比展开。如2005年北京作文《说“安”》可以分解为:
  ①我们喜欢安,渴望安;
  ②我们又要提防安,不要以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③人生、国家定要将“安”字慎选。
  也可以是分论点内部辩证分析。一篇《忘记什么,铭记什么》是这样分解的:
  ①忘记等待时的付出,铭记了过程的快乐;
  ②忘记工作的卑微,铭记奉献的伟大;
  ③忘记荣华富贵,铭记那份职责;
  ④忘记了寒冷与黑暗,铭记了那份温暖。
  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分解方式,论点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当然这不是论点分解的主要形式,但别有一番情趣,可以增加作文的形象性。
  如话题“读”,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读,一把钥匙。然后分解为:
  ①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
  ②读,一把钥匙,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
  ③读,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的神奇的钥匙。
  ④读,一把钥匙,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练习:
  07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花开两岸》。
  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花开两岸
  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
  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还记得那个叫李春燕的汉族女子,嫁入苗寨,从此便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她居住的那座吊脚楼,她昏黄灯光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她急步于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间越久,越给我长久的感动。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坚持就如同一朵玫瑰,散发着大爱的芬芳,弥漫在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浓郁。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还记得记忆中那个叫王雪原的男子,毅然站出来揭开医药费的黑幕,不惧丢掉工作,不惧恐吓与报复,他让丑行暴露于光明之下,正义得到伸张,他的壮举让我们拥有了今天更为透明的医疗费用制度。他的勇敢,他的牺牲,他就如同一支清濯的莲花,散发着大义的芬芳,弥漫于记忆中,时间越长越浓烈。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还记得一人一马的邮路上的王顺友,教我敬业;还记得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守诺;还记得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不屈;还记得生命中无数帮助过我的人,教会我爱……他们都是记忆长河旁的花,用馨香沐浴着我。他们教给我的,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它们不会被风化,而会随时间的风、时间的流水传到心底,浸润全身,恩泽我的一生。
  这些让我感动,让我成长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风化。相反,它们会在时间长河的两岸开满迷人的花,装点我的人生。
  花开两岸,记忆永存。
  三、小结
  掌握了以上分解方式,写作时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走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