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2000字。《回到唐朝》:56位唐朝诗人的心路历程
  第一辑:初唐雨
  01、王 勃:海内存知己
  02、杨 炯:春气绕兰心
  03、卢照邻:幽忧长年悲
  04、骆宾王:曲项向天歌
  05、李世民:帝王弄翰墨
  06、王 绩:策杖寻隐士
  07、陈子昂:感叹何时平
  08、王梵志:白话警世人
  09、杜审言:恃才且疏狂
  10、宋之问:问君因何死
  11、上官婉儿:摇笔风云生
  第二辑:盛唐风
  1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3、张九龄:孤鸿海上来
  14、贺知章:风流贺季真
  15、吴 筠:九龙升云网
  16、郑 虔:丹心一寸灰
  17、孟浩然:隐者自怡悦
  18、王 维:人品盈如月
  19、李 白:醉里乾坤大
  20、杜 甫:忧端齐终南
  21、王昌龄:冰心在玉壶
  22、高 适:倚剑对风尘
  23、岑 参:负剑出北门
  24、王之涣:欲穷千里目
  25、崔 颢:谁乘黄鹤去
  第三辑、中唐云
  26、颜真卿:热血铸真卿
  27、张 继:夜泊枫桥畔
  28、韦应物:今年学种瓜
  29、钱 起:曲终人不见
  30、孟 郊:久病蚌成珠
  31、韩 愈:贤者唱古声
  32、李季兰:相思渺无畔
  33、白居易:千里故人心
  34、薛 涛:妾住浣花溪
  35、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36、刘禹锡:应不向秋悲
  37、李 贺:何当金络脑
  38、贾 岛:僧敲月下门
  39、杜秋娘:莫惜金缕衣
  1、王勃:海内存知己
  公元676年秋,年轻的王勃乘坐一艘船,前往当时的交趾(今为越南境域),看望他的父亲。他和父亲已经许久不见,虽然同朝为官,然而父子却是天涯海角,相居千里。数年不见的父亲大人,不知须发又愁白了多少,王勃的内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南中国海,干净而纯洁,在阳光的照射下,时而碧绿,倏忽深蓝,美不胜收。王勃坐在船头,心事如浪,随波起伏。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波也已渐渐平息,王勃的心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明净,船儿劈波斩浪,如一尾鱼,在大海的深处游弋,他从这暗藏激流的旋涡里,读到了跌宕和搏击;也从这汹涌澎湃的浩瀚里,读到了磅礴与激情。
  这个聪明过人的年轻人,并不知道,一场暗流,正从海底悄悄升涌。危险正在无声地逼进。
  为了这次相见,王勃准备了最为得意的诗文,带在身边,他要让远在南方的父亲,阅读评判自己的作品。刚才从秀色可餐、诗意如画的江南来,王勃这几日还在船上发奋用功,写下了长长的华彩文章:
  非登高可以赋者,唯采莲而已矣。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风兮暮起。黛叶青跗,烟周五湖;红葩绛花,电铄千里……荣华息,功名恻。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沾饰。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
  ——《采莲赋》
  唐朝的风吹来了。秋季的南海,还仿佛是秀丽的江南,温暖如春。王勃的才华在南海风的吹拂之下,文思泉涌,才华如展。在诗坛,“初唐四杰”向来被誉为开风气之先的勇士。名冠四杰之首的王勃,更是才气逼人,其诗文直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惊人,文采斐然。王勃的聪明是确凿无疑的,他在文章里所展露出的才华,也确如笔下的奇葩——恰似一朵红光艳丽的莲花,“才有用兮用有时”对他来说,并不显得夸张。
  王勃家学渊源颇厚,祖父王通乃隋朝末年大儒(据说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入相前都曾师从之),叔祖王绩也是声名遐迩的山水诗人。但相比先人前辈,少年王勃似乎更显得天资聪颖: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汉书)指瑕》以擿其失。
  ——《新唐书•卷二百零一》
  九岁的孩子,不仅能读读古书,而且能写得《汉书指瑕》这样的文章,直指当年硕儒颜师古关于注解中的错谬之处,这在当时,不啻石破天惊之举,被目为“神童”。十七岁时便被授为朝散郎,沛王李贤听说王勃奇才,几次派人邀约,将他招入到府中来,聘为修撰,专门负责编书草文,甚得喜爱。
  其时的唐朝,也恰如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举国上下,到处显现出经济富庶、民生安定的初步繁荣景象。至少没有了战争,几十年间,人们的生活总归要在平稳中不断前进。而且随着经济的复苏,文化的复兴也同步并举。新兴的、激进的思想和意识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王勃便是这个时代潮流中的激进分子。他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责任感,向当时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发出抗争,其诗文革故鼎新,称雄一时,以至于“每有一文,海内惊瞻”。自由的思想,清新的色调,明快的节奏,青春的朝气,正逐渐取代暮色和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