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40字。
川媚皆因水怀珠 烟萦多缘石韫玉
——例说考场作文的文采建构
cmeic@sina.com(266031)山东青岛十七中曹春梅13153209892
《论语》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意思是说文采和质朴和谐的配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谈的虽然是评判君子的标准,但用这句话来谈论作文之道同样适用。在高考考场作文中,含蓄质朴的作文未必是应试佳作,满载文采的应视作文往往能获取高分。因为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在任何场合是充满魅力和磁性的。对此,江苏阅卷组组长、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曾有一段精彩论述:“文章必须有光环;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这里所说的“光环”其中一部分内容就包括文采,也就是《200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中明确要求的“有文采”。具体到几个方面就是:词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
一、 词语贴切。
古典诗词中通过锤炼动词、形容词而使文句画龙点睛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孔尚任的《哀江南》里的: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见”字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突出了今昔对比的变迁感。又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当然这是古典诗歌的杰作。但是将古人的讲究练字的思路运用到今人的应试作文中,做到“词语贴切”则是考生迈向有文采的有力的一步。比如下面这段文字:春天一到,仿佛一夜之间,它的秃枝上就绽满了花蕾——其实不是花蕾是叶芽,然后呼啦啦,春风在院子的一端扯起了一面绿色的旗帜,最叫人惊喜的是从绿叶中抽出的新藤茎,食指粗,箭一般的一蹿就蹿出去老远。
不说墙头上一片葱翠,而说“春风在院子的一端扯起了一面绿色的旗帜”,“扯”“旗帜”一下子写出春意盎然的景致。“抽”字用得很形象,化静为动,与后面的“蹿”遥相呼应。整个文段的动词使用得很好,增强了文段的文采。又如下面这段文字:他在埋头写什么东西,只见他左手飞快的旋转,短短几秒钟,一行密集而杂乱的墨渍从他笔中溜出。他小小的眼睛此时大如葡萄,眨也不眨的在书本与作业本上“点跳”。他的肩一耸一耸的,汗滴湿了本子。领子上的扣被解开了,左手不断地在脖子处扇动。他看起来很着急,被汗浸湿的短发狠狠地拍在前额上,嘴唇抿成了绛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