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80字。
第六篇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九日齐山登高》
zmlxxh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2.试比较本诗与杜甫《登高》在思想和境界上的差别。
教学重点:体味本诗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与研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前我们学过了大杜(杜甫)的《登高》,先一起背诵一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请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所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今天,我们学一首小杜(杜牧)的另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简介诗人: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书郎。同年,为江西团练巡官。后又随幕主至宣州入宣歙观察使幕。其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存诗8卷,补 诗9首 。今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校刊本《樊川诗集注》选注。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齐山在池州(今安微省贵池县)东南。杜牧于会昌四年(八四四)九月调任刺史,会昌六年九月离任。这首诗写于重阳节,即杜牧四十三岁时作。
三、佳诗共赏析:
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总结: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2、中间四句写的是什么?透过表面,你能看到诗中隐含着什么?
总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