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12740字。
鹏之徙于南冥
jianglanyuhong
一、教学目的
1.通解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旨的能力。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既较鲜明地体现了《庄子》的艺术风格,又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虚无主义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和应区分“小大之辨”的观点,最后理解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是内容上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则是表现技巧方面的学习重点。
理清思路,逐层剖析,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段落与层次间的逻辑联系,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两课时的学习中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教师要作诵读指导。由于前部分学生学过,所以主要在于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旧的知识,在这的基础上,再针对课文的观点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庄子的思想历朝历代以来都有广泛的影响,《庄子》的文风,又有非常文所具有浪漫风格,因此,纵使理解文章有一定难度,也应知难而进。理解课文关于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与此同时,应初步体会《庄子》想象奇幻,善用寓言说理的表达特点。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部分章节。
导入:【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笕瞬荒芷髦?(《史记•老子 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 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 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 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 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