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56张。设计有特色,课件制作很精美,重点突出。附有配套教学设计与学案。约3870字。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黄晓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词语活用的有关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进一步学习翻译的技巧。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技能。
3、提高学生们欣赏文本的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来发现文本的行文美。
2、 通过诵读和分析归纳的方式来发现文本的语言美。
3、 通过翻译咀嚼的方法来发现文本的智慧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学习发现生活小事物之美,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大智慧。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行文美、语言美和智慧美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在于解决文本中的行文美和语言美,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结合语言美和行文美来发现文本的智慧美,第三课时重点在于巩固训练和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游褒禅山记》学案(包括文体介绍、作者介绍、课堂任务和同步训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文本的行文美和语言美
一、 导入(1分钟)
(用苏轼的话和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中对《游褒禅山记》的高度评价来作为导入语,引起学生们对于本文的兴趣)
『明确』苏轼有云,为文要旨:“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意思是文章在该铺陈的地方浓墨重彩、大笔挥洒,在该简略的地方则惜墨如金、适可而止,全文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此话说来容易,但是真正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却并非易事,要做到“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便更难了。因此我们并不是常常有机会读到这样的好文章。幸运的是,正当我们无可奈何,不知从何觅得此类佳作之时,我们发现就在我们的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正好印证了苏轼这一句话,不仅如此,在清代学者李扶九选编、黄仁辅纂定的《古文笔法百篇》还高度赞赏这篇文章——“其文鞭辟入里,单行一路,在王集中第一。最利理境题文,学者尤宜熟读。”到底是哪篇课文呢?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33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难得一见的佳作《游褒禅山记》。
二、 总体把握文本的三美。(5分钟)
1、 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
『明确』同学们,请大家按照我们之前阅读《鸿门宴》的那种方法,先轻松愉快地阅读全文,跟着王安石的笔迹,一起游览一下褒禅山,一起来欣赏文本的三美:行文美、语言美、智慧美。
(学生快速阅读文本)
『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快速地阅读了一遍文章,你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文章通过游褒禅山而“不得极夫游之乐”而发表议论,指出做人和做学问要做到“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