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20字。玉德之说  教案
  南京旅游营养职教中心   何永霞
  教学目的:1.借助《孔子家语》的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对玉德之说的了解。
  2.通过关于玉的诗句和成语的举例分析帮助学生能够理解玉德之说的传统性。
  3.借助于玉文化中的玉德之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化自身人格修养。
  教学重点:1.借助《孔子家语》的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对玉德之说的了解。
  2.通过关于玉的诗句和成语的举例分析帮助学生能够理解玉德之说的传统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玉德观。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上课前我先来考考大家,大家知道2008年最值得全中国人民期待和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吗?(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大家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是什么样的吗?(展示图片)奖牌正面采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图案,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 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我们珠宝鉴定专业的同学一定会觉得这奖牌的造型很熟悉,像什么呢?(生回答)是的,背面镶玉设计的灵感来自我国古代的佩玉,挂钩设计由我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图片对比)通过奥运奖牌的设计和选材都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玉的喜爱。
  二、新授:
  1.玉德之说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看看儒家的先贤孔子是怎么来评价“玉”的?
  文字展示: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家语•问玉第三十六》
  ① 学生集体朗读。
  ② 请一学生试译,教师在学生翻译基础上进一步逐句翻译。
  君子如玉,玉如君子,人们能不看重它吗 这个说法太庄严了,尤其出自圣人之口,让玉本来已不低的身价更加百千倍上扬。更为重要的是,由儒家的老祖宗定性,认为玉具有君子的美德,这种对玉道德化的说法,使玉在中国具有了与其他国家玉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的深层区别。
  不过,把玉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玉器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与道德观结合,不是儒家的专利。如《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用制玉时所用的“切、磋、琢、磨”等工艺来形容君子的砥砺磨炼,把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比喻为圭和璧。再如《诗经•大雅•荡之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导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慎于言行,要守身如玉。然而儒家首次从理论上给予了系统完整的总结,提出玉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德”,奠定了中国三千年来的玉文化理论基础。其后尊崇儒家思想的历代统治者、知识分子都以此作为用玉、赏玉、崇玉的根本依据,并以佩玉来比喻自己洁身自好,达到上述“德”之标准。此风所及,遍及全社会。儒家的“玉德”观,标志着中国玉器人格化理论的确立。而这种对玉所赋予的“人格化”内涵,在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玉文化中是看不到的。
  2.玉德在古诗词和成语中的体现
  ①教师诗词举例分析
  儒家的“玉德”观直接影响了后人,这一点我们在一些古诗词和成语中都能发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