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40字。
透视高考 强化技能
——科技文解答技巧浅谈
英山县石镇中学 熊燕
高考考查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已由单一的科技说明文转向自然科学文和社会科学文并重。在2007年高考中,18套高考试卷,有14套是社会科学文,4套是自然科学文。在二轮复习中,时间短,需要突破考点,真正让考生,做此类文章的能力上升一个层面,有新的突破,那么作为备考的老师,到了掩卷而思的时候了,下面我就此项专题,谈谈不成熟的看法。
一. 分析命题规律是答题的前提
首先从所选文段来看,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较多选自《中国科学报》、《参考消息》、《新华文摘》、《科学之友》等报刊,阅读难度适中,一般在0、6左右,属中档题。一般出自于现代著名学者之手,且属于学术小论文,往往站在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将对人类或历史的思考融入文章之中,让考生能读出思考、睿智、关爱和鞭策,产生共鸣。
其次,此类文章信息密度大,成果价值高,发布时间较近,因而常常是全球最新的而且是全球水平最高的科技成果。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说,知识性较强。
再次,可读性、可操作性强,这类文章篇幅较短小,文字较简洁,大都是对科技成果大众化、通信化的报道,文字表达技巧纯熟,不会有太大难度,尽管如此,许多考生在一轮复习中,依然很难找到此类文章的解题方法。
二. 明察题中设置的障碍是答题的钥匙
通常有以下几种障碍:无中生有,答非所问,曲解原意,偷换概念,源流倒置,以偏概全,在答题过程中,注意干扰答题的这些信息可以走捷径,节省不少时间,这里略举两例:
1.曲解原意。命题者有意曲解原文中某个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意。如:
[相关信息]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
人类活动生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
[试题再现]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