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4140字。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河南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李咏虽然主持节目越来越火,但最近引发的副面新闻不少,这无形中给他扣分不少。加之央视内部也有人一直看不贯他,所以他此次落选也在意料中了。
  B. 台北地检署的结论受到岛内媒体置疑。有媒体认为,检方急于结束侦察是为了削弱10月10日“倒扁”总部发起的名为“天下围攻”的“倒扁”大型活动的气势。
  C.狂风裹胁着沙尘,漫天而来,让人恐怖。这是2005年3月以来本地发生的第4次沙尘暴天气。
  D.此后,北京、上海、广州、太原等地媒体齐聚方山,在这个清秀的县城到处打听关于关闭网吧的细枝末节。
  1.D(A副—负 贯—惯,B置—质 察—查,C胁—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八岁的小东艳撑起一个家”的故事让众多网友泪流满面,当得知她为照顾妈妈而拒被收养时,大家的情绪更是如日中天,纷纷捐款捐物。
  B.网吧固然会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但山西方山县干脆取缔全部网吧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依法办网才是中国网吧的唯一出路。
  C.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车子特别难等,经常30多分钟才来一班车,导致车上人满为患,挤得不可开交。
  D.10月1日,2006年女子世界杯在新疆乌鲁木齐进行决赛,中国选手郭焱在1:3落后的局面下,后来居上,以4:3战胜卫冕冠军张怡宁,夺得了她个人历史上首个世界冠军。
  2.B(A“如日中天”是比喻事物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B“因噎废食”比喻因怕出问题,索性不干。C“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不表示挤的程度。D“后来居上”指后起的超过先前的。)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汉语的魅力。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猜灯谜、闹元宵的习俗。
  B.日前,针对一些贫困地区超标准兴建办公楼、超能力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等问题突出存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贫困地区铺张浪费之风。
  C.我国年内将启动手机实名制。实行手机实名制,旨在遏制违法短信、诈骗短信、色情短信等垃圾短信,规范经营,减少通过手机短信进行违规、违法。
  D.这次徐州魅力教师的评选,不但要让人看到魅力教师的精彩与可爱,也要看到魅力教师的辛酸与可敬;不但要让人看到教育所要求的奉献,同时看到教育带来的快乐。
  3.A(B句式杂糅,删除“突出存在”。C句末加“的行为”。D“不但要让人看到魅力教师的精彩与可爱,也要看到魅力教师的辛酸与可敬”语序错。)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最使我喜欢的是鹅毛般飘飞的雪。             。              。因为         。 
  ①朔风裹挟着雪花,交织成一片白色的网,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
  ②它们忽上忽下交织成一片白色的网,扑朔迷离,让人眼花缭乱
  ③雪花常常冰丝丝凉津津地落在我的头上、脸上,寒气袭人
  ④这时,我常常走出去,任它凉津津甜丝丝地在脸上亲吻
  ⑤北京的雪美却可畏,片大而茂密,让人望而却步
  ⑥北京的雪特别可爱,片大而茂密,让人愿意和她亲近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4.B(②“它们”和“雪”陈述对象一致,④⑥照应上文“喜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恶搞”风潮在中国引起争议
  风靡网络虚拟世界的“恶搞”之风,在中国引起一片争议声。
  网络上流行的“恶搞”,是以文字、图片、音乐和动画为手段,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到热门节目,从古典名着到英雄人物,都是被“恶搞”的对象,以此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解构所谓“正常”。恶搞的对象,通常是挪用一个本身已成名的东西来加工,开个玩笑,从而产生另一重意义。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好好说话,不正常举止。用学者的话说,是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一种新表现形式。
  “恶搞”源自日本的电视节目,而后台湾、香港盛行。不过,中国大陆的“恶搞”,与日本、港台都不同,是以网络创作流行的。时下,“恶搞”作品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超越不断,成了流行的文化时尚。
  “恶搞”在一两年前就有所闻,但形成一股风的起因无疑是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6年初,居于上海的创作人胡戈,看了陈凯歌的电影《无极》,一时兴起,将其改编为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