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才能得高分,甚至满分,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但不外乎在审题立意、构思文采、体裁创新上进行谈论,最后还是空对空,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总喜欢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大套写作理论的讲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结果学生什么体裁都练了,写作时还是我行我素,作文水平依旧不能得到提高。作文教学真的没有捷径可走吗?答案是否定的。
记得金庸先生写的《天龙八部》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慕容复,一个是乔峰,他们都是当时的武林高手,并称“南慕容北乔峰”。慕容复发誓学尽天下所有的武艺,他广泛搜集天下武林秘籍,进行研习,而乔峰只在少林寺跟着少林寺的和尚学习少林寺的易筋经,然而慕容复始终不是乔峰的对手,武艺不能超过乔峰。是慕容复练武不勤奋吗,非也,只是他学得太杂,太贪多,因而不能精。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能精通,成为全才,而乔峰独专一技,“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精,故能技高一筹,成为一代武林高手。再说孔令辉和刘国梁,都是我国乒坛名将,他们在参加乒乓球比赛时决不会在比赛中考虑是用直板还是用横拍,因为他们训练时就专门训练了适合自己的一种打法,练得炉火纯青,所以在比赛中驾熟就轻,发挥得淋漓尽致,累次夺冠。从这两个事例,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面面俱到,让学生什么文体都写,最后什么都写不好,写得似驴非驴、似马非马的,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和材料去写,进行专门训练,哪怕高中三年一个学生就只写一种体裁、一个材料,而把它练得炉火纯青,总比什么都练,最后什么都练不好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北京市特级语文教师、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老师,在一次做高考语文复习讲座时,曾讲到,他有一个学生读了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后,非常喜欢海子,他就将有关海子的书籍全部借给这个学生看,这个学生就专门研究海子,将海子的一生和他的诗,全部烂熟记于心中,每次写作文,不管什么话题,他都写海子,去年高考北京试卷高考作文题是《转折》,他仍然写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