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80字。
本命年的回想
  课题出处: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类型:新授课
  授课教师:王锡彩      (胶州市第六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一、教材分析:
  ㈠教学重点:
  1、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色就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生动的展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读来是那样的亲切。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过年的习俗,并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外来文化影响急剧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日益式微的今天;尤其是面对着盲目崇洋,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更应如此。
  2、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勾勒生活生动传神,通俗易懂而又富有情趣,往往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生活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炒年货时,说“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再如写初一清晨拜年,说“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简单的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这里民风的淳朴,人们之间关系的友善。因此,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味学习这些生动的语言。
  ㈡相关知识链接:
  1、中国其它主要的传统节日及过节的主要活动:元宵节——赏灯、放烟花,清明节——踏青、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团聚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
  2、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批准,此事在中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呼吁国人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纪,对本文的内容应该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
  3、因时代、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文中所写的部分民俗感到比较陌生。
  4、学生课前所作的准备:
  ①通过“课下注释”,结合查字典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②读书,归纳文中写的过年的几件事情,并向长辈了解本地过年的风俗。
  ③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教学内容
  ㈠、研讨过年民俗中的文化内涵
  ①过年可以享受劳动成果,品味幸福生活。
  ②过年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
  ③过年可以密切亲情友情乡情。
  ㈡、品味赏析语言
  ㈢、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
  主要内容:
  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
  守岁、大拜年
  写作特色:
  ① 时间顺序   
  ② 全文围绕“过年”的主线展开
  ③ “二十四节”的衬托作用
  ④ 第三段总领全文、第五段点题总结
  ㈣、生字生词:
  (  ) (  ) (  ) (  )    bò           jiē        suì    kē
  烙饼   糁儿   渍酸   剔核  (  )箕   秫(   ) 鬼(  ) (  )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