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21张,教案约1520字。
桥之美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学习课文:
1、师生配乐合作朗读,教师范读课文1——5段,剩下的学生齐读。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很多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三、研读与赏析:
1、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意蕴涵丰富,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请以第4段为例,请同学们重点研读第④小节。先请大家齐读,然后说说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或你认为哪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在欣赏品味时要求能用优美抒情的语气语调读相关语句。
示例: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b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c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d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
2、文章告诉我们桥是很美的,那是不是所有的桥都是很美的?
不是,要是桥与周围环境的组合搭配不和谐,那么就是不美的。文章运用反面例子,这样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作者的观点:桥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也就是作者认为桥之美就美在能于不同的环境的组合搭配非常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