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9张,分层阅读指导,内附音频资料2个,教案1份,约2980字。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2、作品及背景简介。
①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怎样一部书?(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教师补充:《礼记》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本文是“礼运篇”开头的一段话。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②何为大道?(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准则。)“行”是何义?(施行,推行。)
③是的,这是一篇表达作者社会理想的文章。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建立的几百年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作者曾借孔子之口,感叹自己出生太晚,没有能够赶上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幻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二、朗读──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红色字的读音。(课件)
天下为公 wéi
选贤与能 jǔ
讲信修睦 mù
矜、寡、孤、独 guān
男有分 fèn
货恶其弃于地 wù
2、教师教读,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