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45张。有教案及资料,约6630个字。
怎样贴春联
春联是华人社会新年习俗中,最为重要的表征,除夕之日,在门口、窗前、米缸、鸡舍、猪圈以及家中其它适合张贴之场所,贴上鲜红的春联,一方面表示除旧布新,以崭新的心情迎接新的气象;同时也可藉此求财、祈福并营造春节的喜庆气氛。而春联文化一直是我国民间最为喜爱的艺术之一,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艺术长河中无可更替的珪宝。
有关春联的由来,据说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住在东海度朔山上,两人常站在大桃树下,检阅百鬼,对于无故害人的野鬼,便用草绳将鬼五花大绑,丢到山里喂老虎,后来每逢新年,为了有个平安的开始,人们用两块桃木板立在门旁,写上他们的名字,或用纸版画上神荼郁垒的像,挂在大门两侧,用来镇邪以长保家人平安,称为门神,这些都叫做“桃符”。
春联就是源自于桃符。后来,桃符的内容慢慢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代替,出现对联的形式,当时约在南北朝时代,渐渐的,桃木板被纸代替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在公元九百六十四年除夕,命令学士辛演逊题桃符于寝门,但他并不满意,于是自己题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据考证,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明太祖时曾下过一道圣旨,下令全京城的人们在春节前都得在门口张贴春联,而且隔天一大早,皇帝还亲自微服出巡,一家一户观赏。忽然,皇帝看见有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之下,原来这户以阉猪为业,来不及请人撰写春联。于是皇帝写一联赐给这户人家:“双手擘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贴切而巧妙地阐述职业的特质,一时传为佳话。朱元璋把“题桃符”变成“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推广到寻常百姓之家,从此,相沿成俗,流传至今。由于他的大力提倡,贴春联从此成了欢度新春必不可少的习俗。朱元嶂也被称为“对联天子”。
清朝末期,开始出现专门为人家写春联的艺人和出售春联的“对摊”。印刷技术精进后,大量印制各式精美的春联,烫金字体及装饰华丽的春联纷纷上市,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春联确实成了中国人过年习俗的一部分。据说吃完年夜饭,贴上门神和春联后,要关上大门,初一早上再打开大门“迎财神”。这种和春联有关的禁忌习俗,添加了神秘色彩,也更丰富年节的欢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