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7920字。上海市南汇中学2009届高三零次月考试题
  语 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100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据科学家测试,塑料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饲料或残留在野外的塑料,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目前,中国塑料年产量为300万吨,消费量在600万吨以上。全世界塑料年产量为1亿吨,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废弃量计算,全世界年塑料废弃量就是1500万吨,中国的年塑料废弃量在100万吨以上,废弃塑料在垃圾中的比例占到40%。人们把塑料给环境带来的灾难称为“白色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④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
  ⑤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⑥然而科技并不能立竿见影,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从1998年11月起,在该邦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被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根据这项法律,每生产一只塑料袋要交8美分税,商店每卖一个价值50里拉的塑料袋,要交100里拉税。自去年3月起,爱尔兰政府也开始征收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9便士。
  ⑦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塑料袋的盛行,除了因为它本身具有的     、     的特点外,还因为它是
  。(3分)
  2.第②段中说“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根据文意,简析其原因。(4分)
  3.第④段中加点的“永生”一词的含义是                      
  (2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B.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5.2008年6月1日起,我国颁布并开始实施“禁塑令”,各大型超市及商店不再为顾客提供免费的塑料袋,你认同这一做法么?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请你提出我们在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时,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①蓦然听到雁阵的鸣叫声,循声望去,一队大雁高飞,不久便消失在茫茫天际了。
  ②这是我回到老家的第一个傍晚,西天的彤云渐渐黯淡,黄昏渐浓,不意竟于此时看见雁阵。雁过后的天空一片沉寂,也一下子变得无限空阔,我不由想起,好像已经数十年没再听到过大雁的叫声了。
  ③印象中,大雁只是我童年的鸟儿。
  ④我的家乡在黄河故道上。故道,实际上荒滩居多,数百年前,黄河改道而去,留下了宽达七八里、厚达四五米的黄沙。其后渐有人家定居,种果树和庄稼,但中泓始终有一道残水,如摇晃的大镜,我们习惯性地叫它河底,那里遍生芦苇、蒲草、荆棘,是鸟、鱼和儿童们的乐园,因此,也是迁徙中大雁最理想的客栈。
  ⑤我的家离河底有二里路,我们放羊的时候时常走到那里,把羊放在水边啃草,然后去游泳或摸鱼虾。水宽的地方,芦苇丛深达里许,没有好的水性和胆量不敢深入。到了秋末,水寒,人不能再游入,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有大雁栖息其中。但栖息中的大雁很难被看到,偶尔能听到它们“咕咕”的叫声,那里变得幽深而神秘。
  ⑥与麻雀、画眉、喜鹊等许多本地鸟儿不同,大雁很难被接近,也许是每年万里的南北迁徙赋予了它们高度的警惕性。据说雁群在休息或进食的时候,总有一只雁独立巡视放哨,一旦见有人靠近,或发觉有其他威胁时,便会长鸣一声,这群雁便齐刷刷地飞向天空,列队而去。但我没有见过休息中的雁群,连放哨的雁也没有看见过,只是听到芦苇丛中有雁鸣时,只要使劲往里面扔一块硬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