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精美实用,教案约2140字。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及素材的信息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松熹中学 黄思铭
一、《水调歌头》教学案例
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水调歌头”是词牌,开头句“明月几时有”是此词题目。全词既充溢着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被誉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
⑵、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作品内容,掌握词中名句;2、品味感悟词的意境美和蕴含的哲理;3、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入新课——品读赏析——深层感悟——音乐欣赏,层层递进;2、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能准确地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3、采用示范朗读、集体朗读、讲读结合、课堂练习等方法,训练朗读方法和背诵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2、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旷达胸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⑶、教学设想
1、 课前布置学生读准字音,通读全文;收集苏轼有关资料及咏月诗词;
2、 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课时安排:一节课。
⑷、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二)前提测评,落实字词的注音,扫清朗读障碍。
(三)课文朗读,可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朗读、自由朗读、示范朗读、集体朗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四)赏析课文,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政治遭遇讲析课文,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五)合作探究:1、词的上、下片写的是什么?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句子上?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4、在这首词里,作者大量使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试问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联想和想象?对于这四个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并且要重点讲解第四个问题,因为它既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注:鼠标移到题目上,左键点击一下,立即在题目下方,显示答案。)
(六)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以“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⑸、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