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编写体例:考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课文,约40870字。
  08现代文专题复习(记叙文)
  苏觉清
  中考考点:(《自测丛书》P31—34)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意思,理清思路,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态度或观点。
  2.能理解、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4.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或层意。
  5.学会搜集和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6.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7.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解题思路
  首先,要忠于文本。
  选择的阅读材料不会让你一眼看到底。“不会一眼看到底”,说明有一定的难度;但出题的目的不是让你无从下手,而是让你在阅读中“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观点”“体味语言”“揣摩含义”“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所以我们要有耐心,一读再读。一读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态度或观点;二读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三读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受到文本内容的感染和启迪,并和文本有一种心灵沟通,产生联想和想象。既然一眼看不到底,就看两眼,看三眼,仔细梳理,找出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落。
  这些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抓住标题、开头、结尾);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一旦这些句子被梳理出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就全弄明白了。所以只要忠于“阅读”文本,就能“理解”。相信答案就在文本中。走进考场以后,就不用担心你的知识储备够不够了,只要把你已经拥有的知识发挥出来,把你已经掌握的解题方法使用出来就正常了!
  其次,要就近取材。
  这一思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在“哪里出问题就在哪里找答案”。很多题目的设计都是引导我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我们常常会在题目上看到 “联系上文”、“联系上下文”、“第二段中作者说”等等这些暗示我们答案寻找方向的字眼,所以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在问题的周围找答案就可以了。
  再次,忠于作者。
  我们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读完全文,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类题目就是考查我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作者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出来就可以了,我们要尽量保持与文章观点一致,最好不去反驳作者的观点,因为考场时间有限,你要很短的时间内搜索材料来推翻一个观点比赞同一个观点难多了!
  最后,也是动笔组织语言答题之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再审题。
  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弄明白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答题范围在哪?题目有哪些显性要求、隐性要求?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需要我们从哪些角度答题?还要留心分值的设置,一般来说,命题者都是根据答题要点来设计分值的,比如分值是3分,那你的要点至少应该有3点才保险。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