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110字。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语文最后模拟试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教唆(suō) 栓塞(sāi) 挫折(cuò) 只有(zhí)
  B.甘蔗(zhe) 溃脓(huì) 触目(chù) 允许(yǔn)
  C.暂且(zǎn) 匕首(bì) 包扎(zā) 本质(zhì)
  D.晕车(yūn) 诨名(hùn) 夹层(jiá) 颠簸(bǒ)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音阶 拉拉队 众志成城 打破沙锅问到底
  B.恢谐 雨夹雪 牙牙学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华诞 笑咪咪 神舟六号 出生牛犊不怕虎
  D.抱歉 肠梗阻 共度难关 强将手下无弱兵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 , 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② 象征主义经常用 难解的语言和形象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借以暗示这种虚幻的“另一世界”。
  ③ 这项任务很艰巨,但我们必须抓紧干, 早一点完成任务。
  A. 奏效 晦涩 尽量
  B. 生效 艰涩 尽量
  C. 奏效 艰涩 尽快
  D. 生效 晦涩 尽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德才相比,更要注重德,有德的人有了才,能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坏人有才,如虎添翼,将会干出更大的坏事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B.他的论文一发表,有如石破天惊,震惊了整个学术界。这篇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阐述的进化理论提供了佐证。
  C.经过几天的调查和采访,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农民这么穷,还是拼命把孩子往学校送;这里的学生这么苦,还是为了学习而宵衣旰食。
  D.负责野外训练的教官跟记者说,在这次野外求生训练活动中,一些学生毫无主见,总是跟随别人,旅进旅退;而一旦遇到困难,则叫苦连天。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印度军方负责人20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B.机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机构和人数的减少,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经济工作。
  C.据《光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居民百分之四十三的储蓄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个比例已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房的储蓄比例。
  D.全球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美国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于当地时间18日清晨突发大火,目前还没有伤亡的人员报告,火灾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B.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都收入小说集《呐喊》。
  C.东方文学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代表作有《红楼梦》(中国)、《飞鸟集》(泰国)、《源氏物语》(日本)、《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D.《等待戈多》《墙上的斑点》《变形记》的作者分别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和匈牙利小说家卡夫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