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小题,约7560字。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8-2009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杨开泰            校对:郭建设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埋(mái)怨    踟(chí)蹰      眷(juàn)属      发酵(xiào)
  B.喧(xuān)响     寂寞(mù)     粗糙(zào)       慰藉(jiè)
  C.譬(pì)如     袅娜(nuó)      角(jué)色       拙(zhuō)劣
  D.猝(cù)然       熨(yùn)帖      隽(juàn)永      恪(kè)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暮霭         崎岖          斑驳         没精打彩
  B.寥廓         漫溯          缥缈         游目骋怀
  C.安祥         蜿蜒          沧桑         声名狼藉  
  D.邂逅         拜谒          祈祷         凝目暇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月亮______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②微风过处,送来______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③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_______烟雾。
  ④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_______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A.缓缓    缕缕    一片    一群
  B.缓缓    阵阵    一团    一带
  C.渐渐    阵阵    一片    一群
  D.渐渐    缕缕    一团    一带
  4、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C.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D. 记得英国作家史密斯在谈论小品文创作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境,芳香扑鼻”(《小品文作法论》)。真是精妙地道出了我们在读散文佳作时的快感与美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专家认为,如果全国实行统一的药品编码,就可以建立药品信息系统及用计算机对种类繁多的药品进行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B. B.《我与地坛》写的是对作者致残后生命苦苦求索的一段经历和独特感受。
  C. 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11月1日起,将服装玩具等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4%,这将有助于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对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D. 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我们拟成立一个文学社。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分析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 上片“立”的宾语是“寒秋”,它以下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 上片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词人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为下面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然后,词人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 下片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D. 最后“记”以下三句,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是抒情。此处是对往昔生活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革命同学应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勇敢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7、下列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的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 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写得美丽动人,浸透了诗人对康桥秀美风光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C. 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同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眷恋之情。
  D. 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在康河上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
  8、下列对《赞美》一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开篇通过“走不尽的”“数不尽的”“荒凉”“干燥”“单调”等词语给我们推出了一个空旷、萧索、荒凉、颓败的全景,说明中华大地既寥廓又荒凉。
  B. 第一节接下来一系列密集的意象,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副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明我们的人民是在贫困中生活,在屈辱中生活。诗人对此极度地悲愤和失望。
  C. 第二、三节中的“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代表和化身,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在民族的危机关头毅然投身到抗战之中,他们除了忍受饥饿和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但他们不后悔,不抱怨。为此,“我”为他的精神而感动,痛哭。
  总之,全诗感情基调低沉、悲凉,但又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中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